留学顾问_留学咨询规划老师_新航道前程留学北京官网 1985年林彪女儿患病需要手术,刘源得知挺身而出:接她来北京治疗 1985的一天,时任郑州市副市长的刘源,在市政府办公室忽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。 这个身影是一个大概四十岁的女人,她满脸病容,好像是来市政府寻求帮助的。 刘源越看越觉得眼熟,终于,他脱口而出:“豆豆姐姐?” 女人吓了一跳,“豆豆”是她的乳名,亲人们各自分散,这个名字已经很少有人叫了。 转头看到叫她的人,器宇不凡,明显是“吃公家饭”的,自己认识这个人吗? 却见刘源走上前来,“你不认识我了,我是刘源啊,我们小时候在北戴河那边经常一起玩……” 女人这才想起来,原来,这是小时候,一直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的小弟弟啊! 这个女人,是林彪的女儿林立衡,她这时候得了过敏性结肠炎,严重到需要动手术才能根治。但因为父亲的错误,林立衡的处境很尴尬,生活也很困难,想要到北京治病,可以说是难如登天。 刘源知道了儿时小姐姐的困难以后,立即应承了下来:“包在我身上吧!” 随后,刘源立即联系了相关的人,将林立衡送到了北京。 刘源当时也就三十出头,还只是一个市的副市长,他怎么就敢打包票,把林彪的女儿送回北京治病呢? 这就要说回他那个很少被人知道的身份了,他是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儿子,他对当时的国家领导人,都是以“叔叔”、“伯伯”相称的,自然可以做到了。 不过呀,你可别以为刘源年纪轻轻就成了副市长,是因为他是刘少奇的儿子。事实上,刘源做事踏实,勤奋努力,在河南任职期间,做了不少实事。现在很多郑州的老人,提到他都赞不绝口呢! 刘源出生于1951年,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也就是起重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。在厂里,他和工人们打成一片,一些老师傅还热情地教他生产技术,拉他去家里吃饭。这让刘源感受到了来自老百姓的善意,下定决心,如果以后自己有出息了,一定要多做实事,回报社会和人民。 等到了1977年,高考制度恢复了,刘源也开始备战高考。 但满心的热情,却被一个规则打败了,因为当时的高考,要求“最好25岁以下”,但刘源这个时候26岁,刚好错过了! 刘源不服,他想学习更多的知识,才有更大的能力为人民服务。所以,这时候的刘源给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写了一封信,目的就是想要参加高考。 因为他也算是邓小平看着长大的,所以信里的内容也很直白,甚至有种小辈向长辈撒娇的意味。 刘源先是称呼邓小平为“叔叔”,然后才说:“我有真才实学,如果因为这一岁的年龄就拒绝了我,我怎么也不甘心。如果我考不上,那我心服口服,但我想请你给我个机会。” 邓小平看到这封信的时候,认真考虑了一下刘源的建议,又觉得刘源的学识不能浪费,所以,就“放行”了。同时被放行的,还有厂里其他几个比刘源年龄更大的人,让更多有学问的人可以上大学,为国效力。 刘源收到回音后高兴得不行。他想到了十多年前,自己因为一时少年意气,还曾经给自己的父亲刘少奇写了信,这封信的内容,正是建议废除高考的! 时隔多年,当年任性的少年,已经成熟稳重,他此时终于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。 刘源没有辜负邓小平的这一次破例,他考出了309的高分,远远超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分数线。不过,他后来还是去了北京师范学院,这也是他的第二志愿。 等到大学毕业,刘源本来有着大好的前途。他可以留在北京,继续享受首都的安逸生活。可他跟母亲王光美商量以后,还是决定了,要下乡锻炼。王光美不是一个一味溺爱孩子的母亲,她很尊重儿子的想法,为了“支持”儿子,她甚至找了认识的领导,要他们答应送刘源去农村,而不是留在北京。 刘源最终选择了河南省。当时的河南省,非常贫困,很多人都觉得刘源简直是疯了。因为很多人想的都是,要考大学,去吃公家饭,脱离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苦日子。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,刘源选择河南,是因为他的父亲刘少奇,曾经在河南作战,几番出生入死。他在父亲临终前,没有看到父亲最后一眼,那就到河南去,去建设父亲为之付出过心血的地方吧! 刘源最开始到的是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,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甚至21世纪初,都还有人经常提到“公社”两个字,发源地就在这里。 七里营人民公社最初创办于1958年7月,这是七里营乡的农民创办的,以乡为单位,将多个村子的人力集合在一起,生产建设的效率大大提高了。当时,还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。毛主席来视察之前,村民们想着要给公社起个好听点的名字,最终,还是选择了简单又质朴的“人民公社”四个字。毛主席视察过后,在全国提倡开办人民公社,从此人民公社在全国各地兴起。 等到七里营人民公社成立二十多年后,刘源就来到了这里。 刚开始,七里营人民公社的负责人贾杰统看到“刘源”这个名字的时候,就已经想到了这是刘少奇的儿子,心想肯定要好好接待一下。 但刘源出奇的低调,他穿着旧军装,虽然坐着车,但带的东西只有一个帆布包,装了经常穿的衣服,还有很多书。这打扮,一点都不像开国元勋的儿子。 来到这里以后,刘源也非常谦虚,他让别人喊他“刘源同志”,因为喊他“副主任”,就把他和人民脱离开了。刘源在这里,衣着简朴,和农民一起下地干活,很多人都说他完全没有高干子弟的骄横。 不过,他也不是一味地低调好说话,在原则性问题上,他还是很有担当的。 刘源来到农村不久,就遇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。家里只需要给国家上交一定的粮食,剩下的都是自己的。这项制度真的非常好,因为在集体中,难免有一些人消极怠工,却能分到同样粮食,也会挫伤其他人的劳动积极性(这项制度让很多人都更有干劲儿,直到后来,国家还取消了农业税,不用上交)。 这一下子就激发了村民们的热情,但很快又一个问题来了,那就是土地的质量不同。 有些土地肥沃,离水源又近,有些土地都在山波上,浇水不便等等。还有些人觉得和刘源关系好,就想要好地等等。严重的时候,不光人和人吵架,村子和村子之间,甚至要动手。 七里营人民公社的领导,都碍于本地人的情面,没办法解决问题。这时候,刘源就出面了。 他看了一下分地的制度,觉得十分合理,坚决按照标准来分。起初,很多人都背地里或者当面骂刘源,但刘源就是不为所动。分完地以后,每个人一对比自己分到的土地,觉得对方也没比自己好多少,才反应过来,刘源是真的公平。 除了分地这件事以外,刘源还解决了七里营棉花卖不出去的问题。七里营种植棉花的农户很多,但随着改革开放,像丝绵、羽绒、确良布等等,重重地冲击了棉花产业,这里的棉花工厂也几乎倒闭。 刘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,但他一直在查询与棉花有关的信息,直到看到了外国用棉花籽提炼燃油和沥青的技术,原来,棉花籽还有这用! 有了方向以后,刘源就亲自跟工人研究,成功地从棉花籽渣提炼出了沥青。这不仅让工厂净赚二十万元,还给我国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刘源还特别关心困难群众。七里营乡有一个孩子得了败血症,刘源知道了,不仅为他筹钱,还积极联系医院,最后治好了孩子的病。 七里营的人到北京办事,他人不在北京,就让母亲王光美接待和帮助,王光美直说“这里是新乡人的家”。 在新乡七里营,刘源先后升任副县长、县长,后来,又因为政绩卓著,成了郑州市的副市长。 他在郑州也没闲着,刚来就接了一个“艰巨”的任务——天然气工程。 当时的河南人,都还在用蜂窝煤,也就是俗称的“煤球”做饭,有些农村人,还在用土灶台。 这样不仅不方便,蜂窝煤在城里的密闭房间内,还有安全隐患,燃烧的渣滓和产生的烟尘,还会污染环境。 为了让郑州人用上天然气,刘源几次回北京申请国家支持,就像个“上访户”一样。前后经历了一年的时间,郑州终于有了天然气管道。人们做饭,只需要打开天然气就可以,方便了许多。 笔者目前也在郑州,每天用着燃气做饭、热水洗澡,都十分感激刘源同志。 刘源后来又办成了郑州老城区改造这件事。 因为河南地处内陆,以种植农作物为生,经济条件很落后。所以,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里,都是老破小的房子。有些城里的家庭,因为房子小,只能好几代人住在一起。 但是呢,穷家难舍,很多人都不愿意搬迁。再加上当时的人民路、泰康路到二七路等区域,还是闹市,要推倒重建,也十分困难。 不过,刘源没有被困难吓倒。他又是找当地负责人,又是跑到群众之间宣传,最终打动了群众,成功地改造了老市区。现在市区里的很多小区,大部分都是那时候建的。刘源的一番改造,让当时的郑州人从人均3.3平米的住房面积,提高到了6.3平米,郑州人民都记住了他。 因为政绩斐然,在1988年,刘源就被人大代表直接提名为河南省的副省长。才37岁的年轻人,从副市长到副省长,也就用了三年的时间,这在整个政坛,都是很少见的! 当时也有一部分人酸里酸气的,觉得刘源晋升这么快,肯定跟他的身份有关。 但这种说法,很快就被打脸了。 为刘源正名的人是史来贺,他是全国劳模,也是当时的人大代表之一,曾经还收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。他还带领着刘庄村,在2006年成为“中原首富村”。这样一个牛人对刘源的评价是:“敢想敢干,任劳任怨,谦虚谨慎,政绩突出”,很快就平息了酸话。 刘源在担任副省长期间,在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建立了很多大型的电厂电站,还创办了味精厂等民用产品工厂。更在黄河上架起了五座公路桥,连接了黄河滩的两端,如今,我经常开车走黄河桥,不到一分钟就过了黄河滩,这搁以前,是不敢想象的! 1992年,刘源离开了河南省。走的时候,很多河南人得知了消息,都自发来送行。河南人感情内敛,但如果真要让我们对刘源同志做一个评价的话,大概是,“刘源同志,真中!”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