薄幸·青楼春晚 [宋代] 吕渭老 青楼春晚。昼寂寂、梳匀又懒。乍听得、鸦啼莺弄,惹起新愁无限。记年时、偷掷春心,花间隔雾遥相见。便角枕题诗,宝钗贳酒,共醉青苔深院。怎忘得、回廊下,携手处、花明月满。如今但暮雨,蜂愁蝶恨,小窗闲对芭蕉展。却谁拘管。尽无言、闲品秦筝,泪满参差雁。腰支渐小,心与杨花共远。 分类标签: 思念诗/爱情诗/宋词三百首/婉约诗 作品赏析 【注释】 ①角枕:枕心角饰者。 ②贳(shi):赊欠。 【评解】 这首词委婉细腻地抒写了别后相思之情。眼前的景色,勾起往事的回忆。上片写当 时相会的情景。春心偷掷,花前相见,赏酒题诗,深院共醉。往事历历,萦绕心头。下 片写别后的相思相忆。当时廊下携手,花明月满。如今小窗闷坐,无言泪满。“心与杨 花共远”,写出了无限相思与眷恋。余味绵绵,耐人寻思。全词着意描绘暮春景色,实 抒离别相思之情。 从眼前写到过去,又从以往回到眼前。含蓄蕴藉,婉丽多姿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这是一首恋情词,叙述一个“偷掷春心”的少女对远在他乡的恋人的怀念与忧思 。这位少女的身分,词中虽有“青楼”字样,但据曹植《美女篇 》“借问女何居,乃在城南端,青楼临大路,高门结重关”她应是府第中的闺阁,由词意可见,她不是妓女,而是良家女儿。她对恋人的感情是纯洁无瑕的。 写恋爱男女双方分开而引起忧愁的情感,是唐宋词中常见的主题。但吕渭老的这首词,却鲜明地表现出疏秀明丽、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。 这首词的中心写的是愁。作者在起调处就开始刻画这位少女的“愁”的形象 。以“春晚”点出时节,暗寓伤感。在古典诗词中,晚春常常出现百花零落的“残红”景象,象征着“愁”。“昼寂寂、梳匀又懒”,承“春晚”而来。寂寞与“懒 ”,都是晚春季节给人的感受,这里同时又是这位少女孤单无伴、百无聊赖的心理表露。她虽然梳头、匀面,但却只能独坐“青楼 ”,独消永昼 。“乍听得”两句,转写动景,亦承“春晚”而来。鸦啼莺弄 ,本当赏心悦耳,可在她,却引起了相反的效果 :“惹起新愁无限 ”!用反跌之笔,更为深刻地写出了这位少女心灵深处的“ 愁”。 至此,始露“愁”字,又借莺声引出,是作者用笔婉转生姿处。这是全词的第一个层次,写少女的忧愁的情态,一片愁云,笼罩全词 。“记年时”以至上片结句,是全词的第二个层次,以回忆的笔调,从刻画形象、剪裁画面入手 ,写这位由初恋至热恋的全过程。 插入叙事 。“记年时”的“记”,是个“领字”,领起下文五句,在语法结构上,这五句都是“记”的宾语,是少女所“记”的内容。这五句,层次分明,连珠而下,气脉一贯,从中似乎可以觉察到这位少女在恋爱过程中紧张而愉快的心情。这五句所叙述的内容层次是:先写初恋的时间 :“年时”,即那年。“偷掷”两句,则是写与恋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态。作者在“相见”前连用“花间”、“隔雾”、“遥”三个修饰语,把这次相见写得温馨浪漫、极富情致。且写出见面时相距较远,而且在花丛中由花枝掩面。尤其是还隔着那轻纱般的雾。这就活画出这位少女在恋情(“春心”)萌动、勇跃欲试时的羞涩与紧张,与“偷掷”的“偷”字配的搭极当。自然,作者把这次相见置于如此美妙的环境之中,不无象征爱情美好。然后写恋情的发展:“角枕题诗——宝钗贳酒——共醉青苔深院”。这里的“便”,也是“领字”,有“于是,就⋯⋯”的意思。在“记”字领辖范围中,再用一领字,意在加强下三句的句间联系,层层递进,不容稍懈,表现了双方恋情的迅速发展。同时 ,用“便”字把“记”字所领起的五句,在节奏上分开,使下三句成为上二句的自然发展,上二下三之间 ,“便”字成了联系的纽带。领字之中有领字,使结构疏密有致,节奏鲜明,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功力。 下片换头处以“怎忘得、回廊下,携手处、花明月满 ”,紧接上片 ,并为上片的美好的回忆作总结。 紧接着,用“如今但⋯⋯”作有力地转折,开拓这首词的第三个层次,展现出凄凉的画面。这一层,与上片所写对爱情的美好回忆,正好互为反衬,从而表现这位少女心灵深处的凄凉,同时也揭示了这位少女“愁”的根源所在。这正是作者的曲折用笔,巧妙安排。“但”是个“领字”,领起“暮雨”、“蜂愁蝶恨 ”、“小窗闲对芭蕉展”三句。这三句,一句一个画面,景中寓情。 “暮雨”纷纷萧萧,如丝如麻,景象暗淡凄清而纷乱,从而进一步表现了少女心情的纷烦与凄苦 ;“蜂愁蝶恨”一景,承“暮雨”而来 ,明写蜂蝶,暗写少女,“小窗”云云 ,则是明写少女了。三句内容的排列,由物而入,由晦而显,然后再以“却谁拘管”直抒幽怨 ,同时也暗示出她那美好的爱恋,已如流水落花,不堪回首,为最后一层意思预作安排。最后一个层次,是词的歇拍 :“尽无言、品秦筝,泪满参差雁。腰支渐小 ,心与杨花共远 。”这是全词抒情达意的脉穴,写尽少女愁极而悲、悲极转忧恨的复杂情态。筝,《隋书·乐志》说始于秦,故称秦筝;筝声哀,故称哀筝。 李峤咏筝诗有“莫听西秦奏,筝筝有剩哀”,岑参《秦筝歌》有“汝不闻秦筝声最苦”、“闻之酒醒泪如雨”等句。筝十三弦,承弦的柱参差列阵如雁行,故刘禹锡称其“玫瑰宝柱秋雁行”(《伤秦姝行》)。这位少女“闲品秦筝”以写其哀 ,声情相应,不禁悲从中出,以致“泪满参差雁 ”。意深而语新,一句写尽少女相思之苦。“腰支渐小”,说人消瘦,是长期愁苦悲痛的明证。“心与杨花共远”,借杨花飘逝以写少女愁绪的悠远、渺茫,心犹杨花,杨花似心,寸心千里,情深而句秀,有“有馀不尽之意 ”(张炎《词源》),深得词家结句之法。且杨花变晚春之物,用以结句,遂使全词首尾照应,回环往复,浑然一体,亦作者匠心独运之处。 这首词叙事抒情,层次分明 ,从刻画形象入手,由画面组织成文,构思巧妙,情致婉转。前人称吕渭老的词婉媚深窈,与美成、耆卿相伯仲。从这首《薄幸》词看来,并非过誉。
鹧鸪天·一点残红欲尽时 [宋代]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。 乍凉秋气满屏帏。 梧桐叶上三更雨, 叶叶声声是别离。
调宝瑟,拨金猊。 那时同唱鹧鸪词。 如今风雨西楼夜, 不听清歌也泪垂。 分类标签: 宋词三百首/婉约诗 作品赏析 【1】残红:此指将熄灭的灯焰,也有版本作残釭(gāng)。 【2】屏帏:屏风和帷帐。 【3】调:抚弄乐器。 【4】宝瑟:瑟的美称。 【5】金猊(ní):狮形的铜制香炉。猊,狻猊(suān ní),即狮子。 【6】西楼:指作者住处。 【注释】 ①残红:此指将熄灭的灯焰。 ②调:抚弄乐器。 ③金猊:狮形的铜制香炉。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。 ④西楼:作者住处。 【评解】 此词写梧桐秋雨引起的离愁别绪。上片借景抒情。残灯将尽,屏帏乍寒,夜雨梧桐, 声声别离。下片写当日的欢乐和今日的凄凉。忆昔伤今,悲不自胜。全词和婉细腻,意 境清幽。 【集评】 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此首因听雨而有感。起点夜凉灯残之时,次写夜雨,即用 温飞卿词意。换头,忆旧时之乐。“如今”两句,折到现时之悲。“不听清歌也泪垂”, 情深语哀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,回环婉曲,情景相生,而吐语天成,毫无着力痕迹。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,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 ,因久别相思而为之“泪垂”。孙竞评周词曰:“清丽婉曲。”移评此词,亦可谓中肯之语。 上片首句“一点残红欲尽时 ”,写夜静更阑,孤灯将灭的景象。不说孤灯残烛,而说“一点残红”,盖油将尽则焰色暗红,形象更为具体。写灯,则灯畔有人;写残,则灯欲尽而夜已深;注意到“残红欲尽”,则夜深而人尚无眠,都可想见。到下句“乍凉秋气满屏帏”,则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上进一步把“人”写出来了。“乍凉”是对“秋气 ”的修饰词,虽然是从人的感觉得出,但“乍凉秋气”四字还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,到了“满屏帏 ”,这才和人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,构成一种凉气满室而且凄凉满怀的境界。以上两句,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,将夜深、灯暗、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。 以下两句再作进一步的铺展——“梧桐叶上三更雨,叶叶声声是别离”。上句似乎是笔锋一转 ,由室内写到室外了 。但如细加体味,这两句原是一个意,是透露出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的。离愁本是存在、潜伏着的,由于听到了“声声”,而触发,而加浓了。这“声声 ”,是来自楼外的“梧桐叶上三更雨”。梧桐”一句,是为了渲染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恨而设置的,所谓“因情造景”者是。这两句的落脚点仍是那听到了“声声”的人,即楼内人,写他的听雨心惊,这还是写的“室内 ”。两句化用温庭筠《更漏子》词“梧桐树,三更雨,不道离情正苦。一叶叶,一声声,空阶滴到明”。作者把“滴到明”的意思先寄在“ 残红欲尽”处,又把“叶叶声声”同“别离”即离情画了等号,也还是有点新意。词的上片把人的感情写得如此深沉,却未用明着道出,而是于平淡之语中隐含款款深情。 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,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比 。过变承接“别离”意脉,写出昔聚今离、昔乐今愁的强烈对比,主人公的感情波澜起伏更大。“调宝瑟”三句是对昔日欢聚的追忆,由“那时 ”二字体现。“调宝瑟”是奏乐,“拨金猊”是焚香 ,“同唱鹧鸪词”是欢歌,三件事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,也是艺术场景。从中交代出男主人公所以为之产生离愁别苦的那人是歌女身份,两人有过恋爱关系。当时他们一个调弦抚瑟,使音调谐和;一个拨动炉香 ,使室中芳暖 。在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“同唱鹧鸪词”,此乐所以使他至今不忘。“金猊”是铜制的燃香器具,成狻猊形。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四记 :“故都紫宸殿有二金狻猊,盖香兽也。故晏公(殊)冬宴诗云:‘狻猊对立香烟度。’”“鹧鸪词”当指歌唱男女爱情的曲子 。“鹧鸪”在唐宋词中大都以成双欢爱的形象出现。温庭筠《菩萨蛮》中的“双双金鹧鸪”,李珣《菩萨蛮》中的“双双飞鹧鸪”,顾夐《河传》中的“鹧鸪相逐飞 ”,都是作为男欢女爱的象征。本词用“鹧鸪词”作为“同唱”的内容,其用意也在于此。这个“同”字既揭示了主人公与“别离”者的关系,还追忆了温馨欢乐的昔聚之情,同时也就开启了今别孤单痛苦之门,盖言“那时同 ”,则“如今”之不“同”可知矣。于是词笔转回到“如今风雨西楼夜”的情境,连贯上片。当此之际,许多追昔抚今的感叹都在不言之中了,只补一句,就是“不听清歌也泪垂 ”!本来因有离愁别苦而回忆过去相聚同歌之乐以求缓解,不料因这一温馨可念的旧情而反增如今孤栖寂寞的痛苦。这个“泪”是因感念昔日曾听清歌而流,如今已无“清歌”可听了,而感旧的痛泪更无可遏止。为什么?如今身处“风雨西楼夜 ”,自感秋夜之凄凉 ,身心之孤独“泪”是因此而“垂”的。 “也泪垂”的“也 ”,正是从上句派生出来的,当然离不开昔日欢娱而今冷落这个背景。“不听清歌 ”四字,正是概括地写出了这个背景。末尾两句,以“如今”作为昔与今、喜与悲的转折词,以否定语气点出别离之苦,再相见之难,较直说更发人深思。 此词条用昔与今、悲与喜、正说与反说两相比照的手法,表情达意委婉曲折而又含蓄层深。全词通体浅语深情 ,虽“江平风霁、微波不兴,而汹涌之势,澎湃之声,固已隐然在其中。
石州引/石州慢 [宋代] 贺铸 薄雨初寒,斜照弄晴,春意空阔。长亭柳色才黄,远客一枝先折。烟横水际,映带几点归鸦,东风销尽龙沙雪。还记出关来,恰而今时节。 将发。画楼芳酒,红泪清歌,顿成轻别。已是经年,杳杳音尘多绝。欲知方寸,共有几许清愁,芭蕉不展丁香结。枉望断天涯,两厌厌风月。 分类标签: 宋词三百首 作品赏析 【注释】: 此词抒写离别相思之情。作品在内容上虽无新意,但在炼字的精工方面却向为世人称道 。关于这一点,王灼在《碧鸡漫志》中,介绍得颇为具体 :“贺方回《石州慢》予见其旧稿。‘风色收寒,云影弄睛’,改作‘薄雨收寒,斜照弄睛 ’;又‘冰垂玉箸,向午滴沥檐楹,泥融消尽墙阴雪’改作‘烟横水际,映带几点归鸿,东风消尽龙沙雪。’” 起首两句写由雨而睛 。初春天气阴冷 ,细雨绵绵,午后云开雾散 ,雨止天睛,“弄睛”二字写出了雨后斜阳照射下万物焕然一新的景象 。“春意空阔”一句 ,便是这种景象的概括 。接着就由近而远地渲染,近处写得具体、细致——“长亭柳色才黄,远客一枝先折 ”;远景则阔大、苍茫——“烟横水际,映带几点归鸿,东风销尽龙沙雪”。(龙沙,沙漠地带的通称 。)层次井然,笔势酣畅多姿。贺铸是善于炼字的 ,“薄雨”与“斜照”对比鲜明,于变化之中烘托出雨后斜阳的光彩和温暖,显出春意的盎然,空气的清新 ,景色的明静 ,以至“才黄”的柳色也引人注目 。“烟横”几句,写得境界开阔,画面丰富,景中含情。这样“春意空阔”也就有了更形象的依托。上片歇拍两句,收束前文写景之句 ,使景语化为情语,使上面所写景物与词人的生活经历相联系,使之具有特定的内涵,例如:“空阔”,是雨止天睛、四宇寥廊之景,然而在此时此刻愈是空阔,则愈觉孤寂,愈能触发思亲怀人的感情;“长这柳色 ”是景,然亦含有别情;“烟横”三句,也暗写了雁归人不归、春归人未归的感慨。这两句,实为全词意脉的枢细。 过片沿着“ 还记”追思当年的分别。“将发”二字,写自己即将辞别登程 ,极其干净利落 。“画楼”二句写酒楼宴别,“红泪”,指佳人胭脂沾满了离别的泪水 。“顿成轻别 ”,追忆以往,透露出无限悔恨之情。“回首经年,杳杳音尘都绝”。音尘,即信息。这两句语浅情深。年年盼相见,盼音信,然而却是“音尘都绝 ”,表现出别后之思和思而不见之苦。由“轻别”而思,而悔,而愁。思与悔已融合在上面的写景叙事之中。作者先以一问句引出“愁 ”字,“共有”二字又逗出了两地同愁。“芭蕉不展丁香结”,芭蕉叶卷而不舒,丁香花蕾丛生 ,芭蕉 、丁香两个形象都是用来形容愁心不解。这一句化用唐李商隐《代赠》“ 芭蕉不展丁香结 ,同向春风各自愁 ”诗句 。同时,也是化用了那女子诗中的两句,这样既回答了愁 之深,又表达了了解和怜惜之意。 结句“ 枉望断天涯 ,两厌厌风月”。“两”字与“共有”相呼应,厌厌,愁苦的样子。这两句写得空灵蕴藉 ,既总括了回首经年,天各一方,两心相念,音信杳然,只有“玉楼明月长相忆 ”;也说出了,关山渺邈,天涯之思,对景难排,心底总隐藏着不灭的思念和期望。 此词上片写景 ,下片转入叙事,整首词熔写景、抒情与叙事一炉,写得委婉曲折,意味深长。
——起名网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