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习 https://www.shsxjy.com/ 1959年国庆节当夜,天安门城楼灯火通明,热闹非凡,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即将举行。 苏振华也带着儿女们来观看焰火。他一个人带着6个孩子,照顾小的,又顾及大的,显得手忙脚乱。 王光美看见了,紧走几步接过他怀里的孩子,帮忙哄好后劝到:“老苏啊,你这么单着也不是个事,一个人带这么多孩子,即当爹又当娘,太难了!有合适的赶紧再找一个吧!” 苏振华苦笑道:“我还应付得来。” 后来,苏振华离婚的事传到了毛主席耳朵里,主席也劝他再找一个合适的。 其实,苏振华没想过自己竟会离婚。 第一段婚姻:母命难违,出于无奈 苏振华是家中老七,父亲便给他取名苏七生。 一家人靠父亲给地主做长工维持生计,可吃饭的人太多,挣钱的人太少,家里的孩子大人经常挨饿受冻。 苏七生是吃奶奶省下来的米汤和红薯饭长大的,不幸的是,在他10岁时,奶奶和父亲都因病无钱医治相继去世。 从此,苏七生靠着给富农放牧,与母亲艰难度日。可是上天并没有可怜他,在他忍受贫苦时,还经常被地主恶霸欺负。 这样的生活让苏七生心里总是燃着一团火。 1926年,五哥苏溪梅在北伐战争中牺牲后,苏七生眼含热泪,把拳头捏得咯吱作响。 他拿起红缨枪,加入儿童团,与儿童团员们一起打恶霸、斗劣绅。 16岁时,苏七生加入了共产党的游击队,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。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抓捕,他不能再住家里。 苏七生离家前,为了给他留下一条根,母亲让养女余娇凤嫁给了他,也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。 然而,洞房花烛夜,夫妻二人没有新婚的喜悦,只有离别的悲伤。 几天后,余娇凤含泪送走苏七生,与婆婆相依为命。 第二年,她为苏七生生下一个儿子,不幸的是余娇凤生孩子时难产,因无钱请医生,导致大出血而死。 这个可怜的女人,刚结婚丈夫就离开了她,还没有来得及抚养儿子长大,就这样悲惨地离开了这个世界。 余娇凤的去世,让苏七生心痛不已,心中满是对她的愧疚。 然而,事已至此,他只能化悲痛为动力,在革命队伍中发挥最大的能量,盼着老百姓都不再受人欺凌,更不会因无钱看病而惨痛离世。 余娇凤去世一年后,苏七生加入了彭德怀的红五军,他的儿子则交给了母亲抚养。 彭德怀十分欣赏这个勇敢上进的小伙子,觉得他之前的名字过于俗气,就给他取了新名字“苏振华”,希望他能振兴中华。 苏振华没有辜负彭德怀的期望。 在革命队伍里,他刻苦努力,勤奋肯练,很快就成长为部队里的领军人物。 能武的苏振华也能文。 抗日战争爆发前期,他利用所学,在后方办学,深入研究毛主席思想,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,为前线培养了大量人才。 毛主席曾赞扬他是:“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。” 也是在这个期间,他结识了第二任妻子。 第二段婚姻:因爱生情,又因情断 苏振华的第二任妻子叫孟玮,两人相识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。 孟玮是河南南阳师范的高材生,17岁就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来到延安抗大学习,而苏振华正是组织这些爱国青年学习的大队长。 容貌秀丽的孟玮,不仅能歌善舞,还聪明好学,苏振华对她非常欣赏,总是不自觉地想要照顾她。 冬天,抗大师生们一起从山上往山下背煤炭时,苏振华怕孟玮累着,就把她的煤炭倒进自己的框里一些。 平日里有了好吃的东西,他也会留下来,偷偷送给孟玮。 爱是藏不住的,苏振华的关心让孟玮倍加温暖,不过一开始,因为年龄差距,她还有些犹豫。 但是,想到苏振华对自己的好,孟玮心里就热乎乎的,更何况苏振华还那么优秀。 1940年,经组织批准,28岁的苏振华和19岁的孟玮举办了简单的婚礼,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。 婚后,两个人共同孕育了7个孩子。可因为军中条件太艰苦,他们的大女儿生下来没多久,还是不幸夭折了。 夫妻俩一起经历了战争的残酷、生活的困苦,一起经历了大女儿夭折的悲伤,互相支撑着,走过了艰难的岁月。 可是,他们的情感经受得住战争的摧残,却没有经受住和平时期琐碎生活的考验。 解放后,苏振华来到贵州担任要职,战后的国家,百废待兴,他一心扑在了工作上,就疏忽了对妻子和家庭的照顾。 孟玮开始觉得丈夫不在乎她,一点小事就会点燃她的火气。 加上战争时,孟玮脑部受过伤,经常出现幻觉,很容易焦虑和暴躁,两个人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。 1954年,苏振华调离贵州,担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,他又开始没日没夜地投入到海军建设中,这让孟玮对他的意见更大了。 于是,孟玮就跟苏振华提出了离婚。当时,苏振华还以为妻子只是耍耍小脾气,根本没往心里去。 孟玮的单位离家比较远,为了哄她高兴,苏振华便派司机接她下班,孟玮却不想别人为此对她指指点点,执意乘电车回家。 面对固执的妻子,苏振华只好带着6个孩子一起去接她,尽自己所能给孟玮关爱和温暖。 但孟玮依然冷冷的,甚至,连孩子都不愿多看一眼。 1957年,孟玮跟苏振华摊牌:“我们还是分开吧,当初嫁给你是我考虑不周,我根本就不爱你。这种没有感情的生活,我再也过不下去了!而且最近,我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初恋男友,他直到现在还在等我,我觉得对不起他。” 苏振华卑微地劝说:“我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,怎么可能没感情呢?看在孩子面子上,不要离婚好不好?” 面对苏振华的请求,孟玮无动于衷,她迅速起草了一份离婚报告,然后,搬到了单位宿舍居住。 其实,孟玮说的男朋友根本就不存在,这让苏振华对她又充满期待,他找人来说合。 可任凭朋友、领导和亲戚怎么劝说,孟玮离婚的态度依然坚决。 1958年,苏振华因工作原因去了苏联。第二年回来时,他听说孩子病了孟玮都没去照顾,他的心彻底寒了。 孟玮对孩子的不在乎,让他实在无法接受,于是,他立刻在放了二年多的离婚报告上签了字。 那年,他们活下来的6个孩子,大的只有十几岁,小的才3岁。 苏振华离婚后,除了工作,还得照顾几个小的日常生活起居。 每次外出,都是怀里抱一个,手里牵一个,两个拽着他的衣角,大的紧紧跟在他身后。 那时,海军又刚刚组建,苏振华既要工作,又要照顾孩子们,每天弄得跟打仗似的,战友们看了很心疼,就劝他再找一个。 后来,就连毛主席也知道了苏振华离婚的事情,也劝他再找一个合适的。 1959年秋天,海军领导方强为苏振华介绍了舞蹈演员陆迪伦。 第三任妻子:相濡以沫,生死相依 陆迪伦比苏振华小23岁,是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,也在海军军区工作,她对苏振华早有耳闻,十分欣赏他的为人。 经过几次接触,苏振华也喜欢上了这个思想进步,善良漂亮的姑娘。 但是,因为年龄相差太多,苏振华又带着6个孩子,陆迪伦的父母和哥哥都不同意他们交往。 外界对此事也议论纷纷,说苏振华喜新厌旧,还说陆迪伦贪图苏振华的钱财。 外面的流言蜚语没有影响到二人,可面对爱情时,他们还是却步了。 苏振华担心拖累陆迪伦,毕竟自己带着6个孩子。而另一边,陆迪伦却害怕自己配不上苏振华。 在她看来,苏振华无论学识还是能力都高过她太多了,而且,她很害怕自己做不好6个孩子的后妈。 幸好,不久后,陆迪伦与周总理的相遇,打消了她所有的顾虑。 在一个舞会上,周总理看了陆迪伦的演出后,把她叫到了跟前,和颜悦色地说出了她和一个人长得很像。 陆迪伦吃惊地说:“那是我的妈妈啊!” 原来,陆迪伦的妈妈年轻时,曾和总理在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,邓颖超知道此事后,也打电话叫陆迪伦去她的家里玩。 后来,陆迪伦向周总理说了自己和苏振华的事情,周总理在亲切地询问后,对他们的交往非常赞同。 有了周总理的开导,陆迪伦不再认为地位和资历是爱情的障碍,反而觉得有这样一个优秀的丈夫,可以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那个人。 而至于如何当好6个孩子的后妈,她相信只要心中怀着对孩子们的爱,孩子们会接受她的。 与此同时,苏振华在战友们的劝说下,也卸下了思想包袱。 1960年,苏振华和陆迪伦终于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,贺龙元帅为他们主持了婚礼。 婚后,虽然两个人都做好了面对孩子们的心理准备,但是,几个孩子对他们结婚的强烈抗议,让两人还是有点手足无措。 孩子们认为,妈妈还活着,还有一天会重新回到这个家里,他们不接受陆迪伦。 当陆迪伦和苏振华把喜糖放到他们手上时,大点的孩子一把把糖打到地上,哭喊着:“不要你们的臭糖。” 孩子们还把俄罗斯名画《不相称的婚姻》挂在家里明显的位置,指着画面上的老男人和年轻的姑娘,让苏振华发表感言。 陆迪伦独自回家时,孩子们则在屋内锁上门,不让她回家,她只能坐在楼梯上等苏振华回来。 对孩子们的行为,苏振华和陆迪伦没有抱怨和责难,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爱关心着每一个孩子。 女儿喜欢拉手风琴,苏振华就给她买回手风琴,陆迪伦给她请来专业拉手风琴的老师,对于其它孩子的合理要求,他们也会尽力满足。 后来,苏振华和陆迪伦也有了2个共同的孩子。 陆迪伦给自己的孩子穿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,几个孩子吃的、用的都一样。 有一段时间。苏振华被迫害,那些人让陆迪伦跟苏振华离婚,陆迪伦坚决不离。 她说,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清醒。 她宁可被打,也要陪在苏振华身边,照顾他,开导他,跟苏振华一起挑大粪,种菜园,开荒地。 为了救丈夫,她给中央信得过的领导写信,告诉他们苏振华的下落和境况。 后来,一家人终于聚在了一起。 可是,幸福的日子才过了几年,苏振华就累倒了,为了建设新中国,他耗尽了所有的精力,弥留之际还在关心着海军的建设。 苏振华将军走后,陆迪伦依然用她宽广的胸怀和爱,把这个组合家庭的孩子们融合在一起。 苏振华留下的几千块钱遗产,陆迪伦都平均分给了孩子们,还接济了苏振华乡下的贫穷亲戚们。而她自己,只留下了从苏振华骨灰里取出的一颗子弹头。 怀着对丈夫全部的爱,陆迪伦四处搜集他一生的事迹,编写了《苏振华传》,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。 苏振华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,更是充满爱的一生。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去争取爱,也可以坦然地放下。 爱情,不只是共享荣华富贵,更是可以同甘苦,共患难,只要与你在一起,凄风苦雨也甘甜。 参考资料: 豆丁网|苏振华女儿回忆父亲的老少婚姻 平江乡友网|追忆我的爱人苏振华同志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