抖音号运营 http://www.jdlfushi.com 产业链在脱钩,高科技在脱钩……万万没想到,房地产也开始“脱钩”了! 在国际投资者眼中,悲剧的溃败正在发生。 中国的民营房企们,正在上演一幕史无前例的大撤退! 6月,海伦堡撤退,朗诗撤退,俊发撤退! 7月,三盛撤退,首创撤退,时代中国撤退! 8-10月,合景泰富撤退,旭辉撤退,佳兆业撤退,富力撤退,新城撤退,中骏撤退! 11月,碧桂园也宣布撤退了!!! 这是触目惊心的一幕。 在全世界的目光中,中国民营房企以一种并不体面的方式,宣布退出舞台中央。 他们宣布,主动撤销与国际评级机构惠誉、标普、穆迪的合作,与国际资本市场彻底“脱钩”! 其中,固然有不少爆雷房企,实在无法支持。比如恒大、佳兆业、阳光城等,但也不乏旭辉、新城这样的示范性房企。 据不完全统计,去年下半年至今,已有约70家房企向三大评级机构提出申请撤销评级。 大家的诉求只有一个:我要退出! 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曾经的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。 11月8日,标普发布报告称,应碧桂园公司的要求,撤销其发行人信用评级。紧接着第二天,碧桂园公告称与惠誉友好协商,主动撤销了其信用评级。 两天时间,两家国际评级机构,虽说是“和平分手”,依旧在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。 曾经被房企奉为“香饽饽”的国际信用评级,为何突然成了洪水猛兽? 民营房企的大撤退,姿态为何如此坚决?背后又是怎样的一场楼市风暴? 背后大有玄机。 如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,那就是: 现在的境外融资环境,对中国民营房企来说,真的是充斥着满满的恶意!!! 就在这两天,银保监会郭主席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还说: 最近一段时期,海外媒体持续炒作中国“房地产危机”和“建筑业衰落”…… 去年下半年开始,中国房企就不断遭到国际评级机构的“落井下石”。 据统计,这些评级机构几次大规模下调房企评级,次数累计已经超过了250次之多!!! 要知道,这些房企都是上市公司,很多还是在港股上市,市场波动极为剧烈。 每一次下调,都会在市场上掀起腥风血雨。 对房企而言,一旦评级被下调,意味着机构不看好其未来发展前景,会在市场引发连锁反应。 机构不敢借钱给你,融资触礁; 购房者不敢买你的房子,回款困难; 股民也选择抛售手上的股票,市值进一步暴跌。 这么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折腾,不死也得脱层皮啊。 一般来说,触发机构下调评级的主要原因是“房企经营困难”。债务违约,就是常见导火索。 如果一家房企爆雷,出现了债务违约等恶性事件,那么机构动手下调其评级,我们也无话可说。 但是!!! 有的时候,中国房企并未出现公开市场违约或者明显的暴雷事件,却被频繁下调评级。 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 比如示范房企旭辉,就是被“坑惨了”的典型。 今年8月,旭辉老板林中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:到2022年底,旭辉境内外已不存在刚性兑付债务。 然而,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,旭辉却接连遭到了三大评级机构的集体下调,直接触发了部分债务的提前还款,短期内资金压力剧增,导致最后无奈展期。 旭辉这样的情况,并不是个案。 所剩无几的优质房企,甚至已经成了境外资金做空套利的“活靶子”。 今年8月,“民企标杆”龙湖遭遇瑞银做空,股价一路暴跌16.4%至20.90港元,股价一度创下近年新低。 一天蒸发了超200亿港元的市值,相当于跌掉了一个恒大。 眼见“模范生”绷不住了,市场一片哀嚎,整个地产板块都跟着跌。龙湖紧急出手干预,股价才回到了跌前水平。 在风声鹤唳的国际市场上,房企真的是受够了,再也不想被折腾了。 “脱钩潮”就是由此而来。 所以,民营房企们之所以出此下策,其实也是壮士断腕,迫不得已。在生死面前,自救是第一位的。 而且,退出国际评级,对他们来说,也是极为惨重的损失。 要知道,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企来说,国际融资市场非常重要,能够提供比较便宜的资金,支持企业的持续发展。 就在不久前,民营房企还十分依赖境外融资,因为门槛更低,规模更大,成本也相对境内融资更低。 而国际评级,就是他们在境外融资所必须的“信用背书”。 来自三大国际信用机构的高评级,不仅意味着境外融资的通道打开,而且意味着更容易借钱,能借到更多钱,借到更便宜的钱。 有位TOP30房企的副总裁曾说过: “评级的目的很清楚,如果有好的评级,就能顺利发债,融资成本基本与评级级别相一致。” 对于评级高的房企,连境内投资机构也会给几分薄面。 那时候,开发商经常宣传自己的评级有多高。“xx机构连续几年给出最高评级”,说出去倍有面儿。 可惜,当时的蜜糖,已经变成了今日的砒霜。 随着楼市进入下行周期,坏消息不断,房企爆雷经久不息,境外融资通道基本被堵死了。 今年上半年,中国境外房地产美元债券发行量,相比去年暴跌77.2%。 今年5月,近年来首次出现单月没有房企进行境外债券融资的情况。结果到了10月,房企境外融资二次“挂零”。 从现实发债角度考虑,信用评级已经成了鸡肋。 但是,短期来看无利可图,不代表长期就可以完全放弃国际信用评级。不断开放的中国市场,离不开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体系运行。 民营房企们拆掉了这枚绑在身上的“不定时炸弹”,只是为了片刻喘息罢了。 当下的中国楼市,地产行业的大洗牌仍在继续。 幸运的是,进入11月以来,民营房企终于感受到了久违的春天。 风向彻底变了,几乎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。 上周发布的“金融16条”,堪称史诗级救市大招。对国有、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,打通了民营房企境内融资的任督二脉。 看得出来,房企们急需的救命钱,正在快马加鞭送到他们手上。 不过,对于普通人来说,这些“主动”退出国际信用评级的房企,仍然在ICU里挣扎,风险是相对比较大的。 如果我们参考国际机构的评级,就能够发现,最优秀的那一批房企,仍然好好地在里头待着。 以穆迪的评级为例,截至10月27日,在50强房企中,万科、中海、华润、保利、龙湖、越秀、金茂这7家房企还保持“投资级别”评级; 相对应的级别中,标普仅剩万科、中海、华润、保利、龙湖、金茂这6家; 惠誉仅保留万科、中海、华润、保利、龙湖、越秀、金茂、首开、华发这9家。 这意味着,这些开发商无疑是目前比较安全的,更加值得信赖。 而那些从国际市场上狼狈撤退的房企们,想要重返舞台中央,日子可能就遥遥无期了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